玻璃從視覺上來說有許多絕美之處。它是如此通透,在許多書籍中,甚至包括《圣經》,不但把玻璃與黃金,最完美的金屬,相媲美,還把它與更加高潔和神圣的東西相比較。其深遠的秘密遠遠超出了我們初視的想象。
— 1 —
“玻璃”傳入
“玻璃”原屬西歐舶來之物,我國至清末才開始在山東博山設廠生產。
▲巴黎圣母院南側玫瑰窗
自元代始用于宮廷建筑做玻璃窗,但大量的使用,并逐漸推廣至民間,確實清代的事,其歷史不過三百年。
《馬可·波羅游記》一書描述元大都宮殿時說:
窗上玻璃的裝置,也極為精致,猶如透風的水晶。
馬可·波羅于元十二年(1275年)來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離去,其所見系元宮初建時之狀貌。
▲馬可·波羅
西歐生產的平板玻璃,即從元代開始輸入中國(但此時的玻璃透光性很差,并不是清代所用的透明無色平板玻璃。)
▲三希堂
明末清初,伴隨著一批批西歐耶穌會教士來華供奉內廷,西歐法蘭西、荷蘭、西班牙等國的商船隊遠涉重洋,開啟了以廣州港為中心的對華海路貿易。
▲廣州“十三行”
清代的“玻璃”,是指從歐洲進口的玻璃產品,或者是指造辦處“玻璃廠”等作坊仿照歐洲技術制造的玻璃。傳統本土技術制造的玻璃產品,則呼之為料器、琉璃。
▲此水丞即出自宮廷的玻璃廠
乾隆時期負責玻璃廠的法國教士湯執中編寫有《法漢詞典》,今天譯為“玻璃”的glass,在該詞典中卻被對譯為“琉璃”;crystal一詞,才被譯為“玻璃”。
而crystal一詞,在歐洲語言中,是指天然水晶,在今天漢語中譯作“水晶玻璃”或“晶狀玻璃”。
由于玻璃的光透度、明亮度和使用效果均佳,漸漸地由外檐過渡到內檐使用,室內裝修隔扇上也開始用玻璃鑲嵌隔扇芯。
— 2 —
“玻璃迷弟”雍正
《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雍正朝》(以下簡稱“輯覽”)一書中屢屢出現清代宮廷中使用玻璃的信息,甚至,雍正本人對于這已西洋舶來品的強烈興趣在檔案記錄中也清楚留痕。
▲養心殿玻璃窗
如“木作”檔案中記錄,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傳旨在:
養心殿后寢宮西次間后窗下一扇中心設一活窗。窗外做三面窗罩......面安玻璃。
另外:
北邊東西窗安玻璃兩塊,高一尺八寸五分、寬一尺四寸七分。
大塊的透明平板玻璃在清初是極為貴重的奢侈品,需要由歐洲進口,并常被當作貢品。
由于玻璃窗既能將室內外分隔,又不阻礙視線,使得這位皇帝即位不久就著手在養心殿安裝玻璃窗。
不過,只是非常有選擇性的安裝了三塊玻璃,并非將所有窗戶全部用玻璃進行更換。
雍正十年(1732年)造辦處檔案中記有:
五月廿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奏事太監王常貴交玻璃插屏一件,廠五尺一寸、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系廣東粵海監督監察御史祖秉圭進,傳旨:著交造辦處收貯。
這種進口玻璃,價格十分昂貴,如此千里迢迢運到北京,確實是來之不易,也就難怪當時的上層社會對之要格外小心的使用。
到了乾隆時期,進口一平方米的平板玻璃需花費紋銀高達十五兩三錢九分,以米價折算,這一平方米玻璃高達4100多元,不遜色當今一線城市的裝修價格。
▲儲秀宮西次間
伴隨玻璃的傳入和統治階層的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就是玻璃油畫業的興起。
— 3 —
玻璃油畫
18世紀時,耶穌會士郎世寧學習在玻璃和絹上作畫,得到了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恩寵,受皇帝的親自委托繪制玻璃油畫: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傳旨:后殿明間鐘架玻璃門上著郎世寧畫油畫;
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新作圓明園九州清宴圍屏,其背面由新來畫畫人畫,玻璃畫由郎世寧畫;
乾隆四年五月十三日,著郎世寧畫慎修思永樂天和(圓明園匯萬總春之廟一室)玻璃窗一扇;
乾隆六年二月初五日,郎世寧等奉旨畫清暉閣(圓明園九州清宴內)玻璃集錦圍屏上的六十八塊油畫;
乾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傳旨:(建福宮)三卷房床罩內玻璃鏡三面有走錫處挖去,命郎世寧、王致誠畫花卉油畫。
早期玻璃油畫主要用于王宮建筑的裝飾上。由于玻璃油油畫色彩鮮明強烈,強烈的裝飾效果,進入到了清代宮廷中,成為當時皇家貴族所追求的時尚。
何謂玻璃油畫?
▲玻璃油畫
玻璃油畫是指用油彩、水粉、國畫顏料等材料在玻璃上繪制的圖畫,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著彩的另一面欣賞,色彩鮮明強烈。
▲佚名中國畫家 中國畫家正在繪制玻璃背畫 紙本水粉約1800年
玻璃油畫與一般繪畫畫法不同,是用油彩直接在玻璃的背面作畫,而畫面卻在正面欣賞。
其畫法是先畫近景,后畫遠景,用遠景壓近景。尤其是人物的五官,要畫得氣韻生動,非常不容易。
▲佚名中國畫家 中國畫家正在繪制玻璃背畫 局部 1800年
十八世紀玻璃油畫在歐洲被稱為背畫(Back Painting),即“這種繪畫與在畫布和木板上繪制的畫完全相反,它在玻璃背面完成,而在正面可以清晰地看見”。
▲佚名中國畫家 西方人物場景畫 玻璃背畫
玻璃油畫最早見于十五世紀意大利天主教圣像畫。由于繪制技術難以掌握,到十八世紀歐洲已經不再流行。
但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廣州口岸,玻璃油畫卻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廣州畫匠外銷畫的重要畫種。
▲清 鑲框人物玻璃畫
▲清 嵌玻璃畫仕女長方形酒箱
當時一位叫做德經(De Guigue)的西方人在其游記中稱廣州為中國的玻璃油畫中心,并記載了廣州玻璃油畫的具體繪制方式:
中國畫家喜歡用薄的玻璃鏡作畫板,因為厚的玻璃鏡會使顏色變淺,影響畫面效果。他們一般用油彩繪制,有時也用樹膠混合顏料作畫,繪制時畫家先畫出圖案輪廓,然后用一種特殊的鋼制工具將鏡背面相應部分的錫和水銀除去,以便劃出一塊清晰的鏡面來繪制圖案。
▲縱情詩酒玻璃畫
廣州生產的玻璃油畫的題材多是應歐洲 “中國趣味”的需要而產生的,題材多取自自然風景、花鳥和吉祥如意圖案,另一部分受西方繪畫影響,畫有西方建筑、車、船和人物。
— 4 —
清宮玻璃油畫家具
隨著玻璃畫工藝在中國的盛行,除了大部分外銷之外,很快這種來自西洋的裝飾技術開始應用于家具制作,特別是在屏風類家具上應用廣泛。
▲清 紫檀邊座白檀心玻璃畫圍屏
從造辦處的活計文件記載上我們看到雍正時期所作的屏風有一半以上都帶有玻璃鑲嵌。
▲清雍正 黑漆泥金貼雞翅木玻璃炕屏
如上文提及“廣東粵海監督監察御史”祖秉圭呈進了大片的平板玻璃片,實際上他還呈進了一架帶有楠木座的“玻璃插屏”。
瀏覽“輯覽”一書不難感受到,這類玻璃插屏作為一種時新擺設,一時間很受青睞。
▲清 畫花卉玻璃小插屏 長20cm 寬26cm
雍正三年(1725年)木作檔案中就有“再將所有的大小玻璃插屏俱查出來”的指令,同時,甚至有這樣的記錄:
玻璃插屏一座,著粘補見新,玻璃有損破處俱做竹節式合牌遮擋,欽此。
玻璃插屏上的玻璃片如果有磕損,居然并不是拆下來再換上新片,而是利用工藝手段加以遮擋。由此,可見水晶玻璃在當時的珍貴程度。
▲清 黃花梨仕女觀寶圖插屏 (此屏風為清乾隆時利用明代的屏風木架配裝玻璃畫組合而成)
“輯覽”雍正九年(1731年)“本年庫貯”恰恰記道:
玻璃圍屏二架,計二十四扇,祖秉圭進。
也就是說,歷史上廣東粵海監督監察御史真的曾經向皇帝進獻過玻璃圍屏二架,每架十二扇,合計二十四扇!
這種利用歐洲進口透明玻璃、在廣州加工而成的時新奢侈品,被千里迢迢獻寶一般進呈給皇上,可見其貴重程度非同一般。
▲黃花梨邊嵌螺鈿畫玻璃圍屏
圍屏自然是落地式,尺寸巨大,而且多達十二扇,屏面鑲有玻璃,其運輸難度可想而知。
此后,乾隆時期因乾隆帝鐘愛紫檀,而又有紫檀鑲畫玻璃炕屏進貢宮中的記載。
▲清乾隆 花梨框西洋人物玻璃掛屏 高93.5cm 寬70cm
據《宮中·進單》記載:
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兩廣總督兼粵海關蘇昌、粵海關監督方體洛進:……紫檀鑲畫玻璃炕屏一座;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初二日,粵海關監督覺羅巴延三等進:……紫檀木雕洋花鑲畫玻璃炕屏十二扇。
乾隆時期的“油木作”有記載:
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杰交金漆邊油畫掛屏一件,將金邊熔化,另換紫檀木素邊,安在養心殿呈覽。
在清代宮中,現在還有不少鑲嵌以玻璃油畫的廣式風格家具。它們無一不是工精料細、富麗奢華,深受清代帝王推崇。
▲清乾隆 雙童托鏡博古柜鐘 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到了乾隆后期,可能是因為玻璃的取得愈來愈容易,這種屏風不再像之前一樣流行,導致乾隆皇帝在二十年后屢屢下旨。
將之前家具上鑲有的玻璃取下,換成紫檀木板,這可能也是為什么傳世例子如此之少的原因。
— 5 —
其它玻璃油畫家具
▲清中期 紫檀框玻璃畫博古清供大掛屏
掛屏以卷草花卉紋飾的紫檀為框,玻璃為畫心。
整個畫面結合東西方藝術特點于一身,將中國傳統的花卉紋飾和西方油畫的特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構思新穎,精妙絕倫,別具一格。
▲清乾隆 紫檀框繪西洋人物圖玻璃油畫掛屏
掛屏以邊角飾卷草紋的紫檀為框,玻璃為畫心,繪白云綠水,歐式樓閣,西洋人物郊游野外,三羊逡巡草地之上。
畫面結合東西方藝術特點于一身,將中國傳統的三陽開泰紋飾和西方油畫的郊游主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思新穎。
▲清 識文描金嵌玉內玻璃外宮繪四季花鳥圖宮燈
清代康乾之際,平板玻璃多自粵海關采買進口供宮內使用,價格高昂,此對宮燈內襯玻璃,即可照明,又可保持宮繪花鳥圖之整潔亮麗,應為清宮節慶彩燈之用。
▲清乾隆 紫檀嵌琺瑯內畫玻璃屏風
屏風兩扇以紫檀為主材質,加以畫玻璃和銅胎畫琺瑯裝飾。上部內嵌花卉紋畫玻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玉粹軒墻上貼落所繪類似品種之使用相同。
▲清乾隆 紫檀玻璃彩繪花鳥圖六方宮燈
清乾隆時期,平板玻璃多自粵海關采買進貢清宮使用,價高量少,用于宮燈之上,數量極為有限,此宮燈同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東暖閣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寶座上方之宮燈相似。
···
伴隨清朝的衰亡
玻璃畫開始走向衰敗
這種逐漸消失而成為全世界僅有的繪畫
占據了清代繪畫史值得研究的一頁
- END -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