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披是容易被世人遺忘的,但古人對生活的期許和追求與我們今人的感性和愿景是一樣的,只是時代變了……
今天我們先從一張照片開始看起——
這是美國費城博物館收藏的一對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形制標準,比例協調,大氣舒展。與我們常見的官帽椅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一對上面多配了一副椅披。
什么是椅披?就是我們今天的研習話題。
椅披其實是傳統坐具的衣飾,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家紡一類物品,又叫椅衣、錦背、椅搭、椅袱,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國,沒于近代。
我們現代的坐具家紡都是為西式坐具服務的,傳統古典坐具的家紡已經被世人遺忘,即使是在古典家具的愛好收藏者,椅披也是鮮為人知的存在。
▲電視劇《紅樓夢》中王熙鳳坐在帶有椅披的圈椅上
通過對大量古畫的觀察及研究,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椅披與椅墊、杌子墊這些物件兒,與中國古代家具配套使用,互為表里,互為補充。
由此我們可以證實,古代家具絕不是有些人所抨擊的那樣——坐上去硌人不舒服。相反,古人在硬與軟之間有著獨特的審美與追求。
毋庸諱言,中國古代家具,在使用之舒適性方面與西方后起之現代家具確實存在差距,比如西方家具中綿軟椅墊和靠背等的嫻熟使用。
但正是由于古代中國椅披椅墊的出現,恰恰證明古人的智慧空間無限之廣,正是為了彌補這些缺陷,中國古人試圖以使用加厚的椅披和椅墊來克服這些缺點,務求無論是家具尺寸還是倚靠坐臥,都能達到最佳程度的追求。
同時,椅披作為椅子的養護性遮擋物,它的全長是根據椅子結構而定,主要依據椅背高,坐位寬窄,椅腿高低,三個尺寸相加而得。
一般要長于相加尺寸,便于將多余部分搭向椅子背后部。彎折處,固定時多用系帶。
中國的傳統注重通過每一細節來著重顯示人的地位及其相關的規范性、儀式感。而漂亮和美觀正是儀式感的重要內容。
坐具與椅披的搭配使用是最為明顯的例子,它們將硬與軟、剛與柔、莊重與舒適、身份象征與美學感受很好的協調統一了起來。
中國人為了達到家具在視覺上之美觀,和使用中的舒服以及可以妥善保護家具材料之目的,把上述這些與家具配套之物件兒已是使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就材質而論便極其豐富,有緙絲、刺繡、錦緞、漳絨、堆綾、印花和彈墨等等。若需其柔軟,則內蓄棉花、蘆絮或禾草;若需其御寒保暖,則用綢緞作襯用皮毛作面。或則采用整張獸皮作為椅披。
當然,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椅披椅墊之類的物件兒,是與其主人當時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密切相關,一般百姓是無緣于此的。
近年來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拾,明清家具和中式家居設計也得到了追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覺得傳統陳設下的居家環境往往令人覺得沉悶、方正而持重。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下中式居家陳設中缺失了家紡這個重要元素。古典家紡在傳統中國居家陳設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同人需穿衣,琴需系弦。
穿戴好衣飾的家具會瞬間變得綿綿有情,即是對家具的裝飾,同時也可豐富室內陳設的顏色配比。
中國居家紡織品在歷史長河中出現的時間遠遠早于家具,特別是中國坐具類家紡品,在垂足坐具正式出現之前也曾承擔了坐具的功能。
魏晉開始垂足坐具興起,改變了中國人席地而坐的傳統。隨之相應增添了諸如椅披、坐墊、靠墊和迎手等一系列家紡品。
▲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的生活情況,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椅披的用法:自椅子搭腦向后下垂到椅盤以下,向前沿著靠背到椅盤,再沿椅盤前沿向下垂落到腳踏掌以上。因為椅子多是木制品,椅披就成了柔軟的靠背和坐墊。
兩宋時期垂足高椅已十分普及,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椅子在室內廳堂已經有固定的安放位置,這一時期的椅披被稱作繡背、錦背或椅背。
兩宋椅披非常簡單,沒有過多裝飾,素錦綾一塊披覆在椅子上,然后用系帶固定,南宋樓錀贊所作《大智律師元照像》的描繪中,宋人已經開始用異色錦綾包緣的椅披。宋代帝后御真畫像中寶座上也鋪設錦背,繡各色雜花團紋、綴飾珍珠寶石,極盡奢華的椅披。
▲南宋樓錀贊嗧《大智律師元照像》中的椅披 日本京都泉涌寺藏
▲《宋神宗皇后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時期桌椅等高足家具已經成為了家居陳設中的絕對主流,從明代小說中可見大量坐具使用紡織品的經典范例。
椅披在明代除了被稱作“椅背”以外,俚語中還被稱作“椅靠”、“椅座”或“座位”,如《金瓶梅詞話》中提到的“綠錦段廂嵌貂鼠椅座”、“錦裀座位”。
▲《明興獻帝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男子容像》上的椅披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明代帝王御真和士人容像中所繪的椅披樣式主要為包緣大長方形,這與當時交椅的普及和地位有很大的關系,材質多為刺繡和錦緞。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吳梅村像》中用到了極其特殊的割絨工藝,制作出了適合四出頭式官帽椅的絨毯椅披。
▲明《吳梅村畫像軸》中絨毯椅披
清代椅披的運用更是到了一種極致,在文學作品中,關于椅披的描述也隨之豐富起來。如《紅樓夢》中有:“銀紅撒花椅搭”、“彈墨椅袱”等。
▲《雍正行樂圖·圍爐觀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所繪的梅粉色格子紋椅披搭在圈椅上,襯得身穿青色披風的雍正帝極為儒雅。
▲清代官員冬季的獸皮椅披
鴉片戰爭之后,洋紗、洋布沖擊了傳統手工織繡面料。民國時期已經出現了沙發,相對應的沙發套也就出現了。
隨著沙發進入中國的還有西方軟墊坐具,軟墊坐具出現以后,沖擊了傳統實木家具和椅披的發展。
傳統意義上的椅披當今已經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在現在的京劇舞臺上還可看到椅披的使用。但是在使用上則與生活中的椅披大不相同。
椅披是容易被世人遺忘的,但古人對生活的期許和追求與我們今人的感性和愿景是一樣的,只是時代變了……
- END -
/ 參考文獻 /
《垂足錦背溫香雪 中國椅披》
《藝術財經》2012年04月刊
往期回顧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