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制在我國由來已久,從朱家溍到胡德生再到龔雅聞,這種師徒制的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其本身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深刻體現。
胡德生老師是1975年8月由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分配到故宮的,專業是保管和研究中國古代家具。
當時的老院長吳仲超及部處各級領導對他的期望也都很高,希望他在五年內把院藏明清家具的四大名作分出來。
為了盡快熟悉業務,他首先翻閱了故宮博物院歷年出版的《周刊》、《院刊》,還有《文物參考資料》等刊物,從朱家溍、王世襄兩位老先生的文章中受到很大啟發。
▲朱家溍先生與王世襄先生
胡德生之后又多方打聽兩位老先生的情況,然后專門拜訪了兩位先生。此后,他便時常登門求教,他們也都誠懇耐心,有問必答,有時還根據情況深入指導。自此他與兩位先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業務上對他幫助最大的當然還是朱家溍。朱家溍在故宮工作了六十多年,學識淵博,又平易近人。
▲朱家溍先生
胡德生第一次看到朱先生的文章是關于發現和修復故宮太和殿寶座的過程,此后又有《漫談椅凳及其陳設格式》等。
▲太和殿
有一次見面,朱老就風趣地說胡德生:
你是全國唯一專職保管、研究古代家具的人。其他人有專職保管而沒研究,有研究的又都是業余。
又說自己沒有專門研究過古代家具,都是和祖上留下的大批家具朝夕相處感悟出來的。
▲朱宅前院正廳
▲朱家溍先生青年時期
朱先生的一席話,深深地啟發了胡德生,故宮收藏的古代家具成千上萬,只要多看、多比、多留心,再結合文獻資料,不怕學不出來。
朱老對胡德生老是要求很嚴,1984年,胡老師的第一篇處女作文章《黑漆描金靠背》請朱老批改,本來1500多字,被砍成800余字。還把自己早年摘抄的資料補充進去,為其文章增色不少。
并對他說:
寫文章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要摻雜雜質。你這文章就水分多,雜質多,他都給你擠出去了。回去好好看看,以后就照這個路子寫。凡是形容詞、語氣詞盡量不用。
這個教誨他一直牢記在心,對他以后的寫作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朱家溍先生
還有一次,胡德生在《收藏家》雜志發一篇《紫檀木與紫檀家具》的文章,著重介紹一件酸枝木雕龍紋架子床。當時他還沒有照相機,是請同事幫忙翻拍的。不承想這位同事沒有拍好,也沒和他說,就換了一件方凳的照片給了編輯部。
雜志出來后,朱老先看了。胡老師還沒有見到書,朱老就打電話叫他,朱老問你在《收藏家》發篇稿?他說是呀,朱老嚴肅地說:“這樣的文章不如不寫,丟人”。
他一時摸不著頭腦,問怎么回事,朱老指著雜志說,你自己看看。他一看,才知他描述架子床的那張圖變成了凳子。
▲胡德生老師
朱老學識淵博,又和藹可親。無論什么人,都能和他說的來。有一次胡德生要到朱老辦公室辦點事,同科室的同志說你順便向朱老請教一個名詞,在清代檔案中記載千叟宴的宴桌上有個“銀折孟”。是什么東西?
他和朱老說了,朱老當時也悶住了。他坐在椅子上,閉目思索,連抽了兩袋煙,忽然一拍大腿,他終于想起來了。
那不念“銀折孟”,那念“銀折盂”,清宮檔案大多由秉筆太監用毛筆書寫,“盂”字寫快了很容易變成“孟”字。“折”讀平聲,即把吃剩的菜湯魚骨等都倒在這個器皿中。解決了檔案中多年未解決的難題。(像這種事還可以舉出很多)
1987年王世襄先生和朱家溍先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全集 竹木牙角》卷時,胡老師已與兩位先生配合工作,此時,他已是朱先生家的???。
2000年,根據院里安排,由他配合朱先生主編《故宮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卷,從選文物、定目錄、提文物照相、寫文稿,經反復修改,歷時兩年多,在與先生合作的日子里,自然少不了時常討教。
▲《故宮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
有時先生也以商量的口氣來考驗胡老師,比如有一次,先生問他明清硬木家具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
胡德生結合社會上常有人說黃花梨家具、紫檀家具、紅木家具是明代中期、早期、甚至說是元朝等說法,提出幾點疑問,并認為,明清硬木家具是從明代后期的隆慶、萬歷以后才開始的。
佐證有兩條:
一是明代萬歷年以前的史書中迄今未發現硬木和硬木家具記載;
二是明代嘉靖晚期抄沒嚴嵩家產的賬單中也示有明確的硬木家具。明代皇家檔案所記均為各式漆家具。
朱老說,你有兩條,我也有兩條,但咱倆加起來是三條。你的第一條我沒想到,嚴嵩賬單咱倆重復,我的另一條是明代學者作的私人筆記。直接指明萬歷前沒有硬木家具。
先生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并說:
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既然你也有這樣的看法,我看可以下定論了。
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卷的前言中,先生特別用一個自然段說明了這個問題。
▲朱家溍先生,拍攝于85歲
通過編書,使胡德生對古代家具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感激朱家溍先生多年來的教誨,由此萌生一個念頭,決心拜先生為師。
2002年初,他正式向先生提出了這個請求。先生一笑,說:
不用請求了,事實上我早已承認了你這個學生,你的為人和你的成績已表明了你的請求,我先后給你寫了兩副對聯、一首詩和一個“大德曰生”的匾,后面的題款你沒注意看?!百浀律t契”是什么意思?“賢契”就是徒弟,弟子呀。
聽到這樣的回答,自然是滿心的喜悅,胡德生老師便提出要舉行拜師禮,朱老卻說:
那只是個形式,你的成績已經證明了你自己。
從此,胡老師便是唯一一個沒有向朱老行拜師禮,而朱老本人承認,朱老的家人都承認的朱老的學生。
然而這次未能實現的拜師儀式卻在2017年7月正大古典家具藝術館隆重舉行。
不過這一次,是換他接受拜師禮:
在收徒儀式上,胡老師表示,很多人都想拜在自己名下學習古典家具,但是他們接觸不到真正的明清時期的古典家具,學習家具必須要有家具實物。
而龔雅聞接觸過大量的古典家具實物,在治學上又求學若渴,于是首開山門將其收入門下,這也是胡老師所收的唯一關門弟子。
▲左起第三位為龔雅聞先生
龔雅聞先生,南京正大拍賣的董事長,他年輕有為,踔絕之能,有目共睹。他同時擔任江蘇省商業聯合會副會長職務,是中國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之一。
南京正大拍賣一直都是中國明清古典家具拍賣的一面旗幟和風向標,其成功的背后,自然和領頭雁龔雅聞先生的專業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 拜師帖
在拜師儀式上,龔雅聞表示:
我在和胡老師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他對古典家具精彩獨到的見解,治學的嚴謹,幽默的談吐,嬉笑怒罵,亦莊亦諧,都深深地打動著我。
我肯定不負老師的厚望,不負親人朋友的祝福,亦不負自己的勤奮努力,認真研習,致力傳承傳播,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其實這也是這幾年我在正大一直在努力做的,辦好每一場拍賣會,做好每一次的文化傳播項目,真正地讓傳統文化走入人心,完成古典家具在當代復興的偉大使命。
胡德生老師說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它對徒弟近幾年所做出的驚人成績和在專業上的進步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寄語學生在今后發憤不怠,功不唐捐。
▲“黃花梨教父”楊波主持拜師儀式
楊波先生在拜師儀式上致賀詞,表示對胡德生先生和龔雅聞先生結為師徒之情表示深深祝賀,他表示:
胡德生先生是古典家具學界領袖,龔雅聞先生是青年一代翹楚,又是年輕有為的企業家,相信師徒二人的精進鉆研、通力合作,必將對中國明清古典家具研究與收藏的新格局產生重要意義。
拜師儀式上,龔雅聞先生向胡德生先生行三鞠躬禮,奉敬師茶,師徒互贈禮物。這樣虔誠、簡單而又鄭重的拜師儀式,本身就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龔雅聞先生向胡德生先生行三鞠躬禮
▲龔雅聞先生向胡德生先生奉敬師茶
從朱老到胡老師再到龔先生,這種師徒制的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其本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深刻體現。
三個人,不同的時空下,都是在年紀正當的時候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愿望和夢想,做著自己喜歡以及別人羨慕的事情......
- END -
往期回顧
不拘于古,不囿于今,從一把云椅看新中式家具的發展 | 家具篇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