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習君語 -
每到【紅木視界】
研習君便要出一期各地家具風采
后臺不少小伙伴們強烈要求寫寫家具廠
推薦一些靠譜的地點
向來只哪兒打哪兒的研習君
還能怎么辦?
當然是滿足你們啊!
這一期,我們來和蘇州家具廠過過招
開講之前,還是先來看看,蘇州紅木家具企業的大致情況:
▲圖為百度地圖搜索“紅木”一詞所得數據,粗略可看出蘇州地區的紅木企業十分龐大
現在的蘇州,紅木家具企業早已逾百家。
明式家具之鄉
蘇州是明式家具的故鄉,生產硬木家具的歷史最為悠久,蘇式家具更是明式家具的代表。
在繼承宋元家具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已形成一個獨立體系,其:
完美性、合理性、實用性、裝飾性
在我們后人看來均無法望其項背!
“蘇式”家具作為“明式家具”的杰出代表,自近現代以來可以說是譽滿全球。
2006年,“蘇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早在康熙年間,蘇州城內有布商:76家;金鎮和金珠鋪:80家;而木商達到了130多家。由此可見當時蘇州木商行業的興旺,同時伴隨著規模不斷地壯大:
清代道光元年,憩橋巷出現了最早的合作生產——“小木工所”;
光緒19年,廖家巷(蘇州紅木雕刻廠原址)成立三義公所;
民國時期,蘇州形成80余家較為集中的紅木作坊。
可是,1945年內戰爆發后,很多紅木作坊與手工藝人便銷聲匿跡了。
蘇州紅木雕刻廠
20世紀四十年代,蘇州市政府為恢復紅木生產,決定重整民國時期續存下來的紅木作坊。
于是在1954年一個寧靜的午后,在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東百花巷,7位手工老藝人相聚在此,成立“紅木生產小組”(即蘇州紅木雕刻廠的前身),蘇州的紅木行業自此迎來了新生。
▲蘇州紅木雕刻廠
而后不斷的傳承與發揚,在時光的醞釀中流芳滿園,形成了以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成為蘇州地區傳統紅木家具“蘇作”的代表企業。
先后被國家譽為:
“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傳承單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木雕刻制作技藝傳承單位”。
并為北京中南海紫光閣、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等國家級重點項目作出了貢獻:
▲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接見廳《雕云龍地屏》
▲中南海紫光閣迎賓地屏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12號樓》
▲山東曲阜《孔府西苑》
在蒼蒼的歲月中,蘇州紅木雕刻廠還原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奇跡,掀開百年的歷史塵土讓世人再一次看到文化所沉淀的臻品瑰寶。
蘇作家具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有道是: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表面看起來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實際上蘇州之盛,就盛在——家具。
無論怎樣的園林都服務于人,都是以人為本的,而只要服務于人居,再精妙的造園技藝都丟不開對家具的精工。
▲蘇州山塘雕花樓福祉堂陳設 蘇州紅木雕刻廠家具項目
蘇作家具作為舉世聞名的明式家具的:發源、基礎、主流、引導者,影響著中國中式家具的發展、變化。
▲杭州胡雪巖故居復原 蘇州紅木雕刻廠家具項目
明清時期蘇州城鄉共有園辦二百多處,為全國之首,其中不少為文人所構筑,如唐寅、文震亨、段玉裁、汪琬、袁學瀾等,皆在蘇州有園。
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脫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對蘇式家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特別是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屠隆的《考盤余事》、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這三部書對明清家具進行了品評和總結,推動了蘇式家具藝術水平的提高。
人杰地靈的江南地區,私家花園的精心構造,文人字畫的興盛,加之蘇州評彈和昆曲以俗雅兩種趣味,在坊間和上流社會流行。
均給古典家具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上壤,許多文人墨客還親自參與家具的品種和型制,使蘇式家具充滿了合乎社會潮流的書卷氣。
▲蘇州上方山范家祠堂復原 蘇州紅木雕刻廠家具項目
蘇式家具以含蓄為美,通過方與圓、曲與直的辯證關系,體現了虛實相間、有無相生的美學理念,形成了寓大道至理于物的哲學思想,這種審美觀極大豐富了:
“東方美學”
▲四出頭官帽椅 蘇州紅木雕刻廠作品
古往今來,蘇式家具就是文人雅士心中不滅的美神之光,它似乎總能撥動柔軟的心弦。
為傳承發展蘇作明式家具技藝,蘇州紅木雕刻廠匯聚匠師技藝之精髓,傳承經典于萬世。
制作技藝
“蘇作家具”有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傳授經驗,形成了特別的制作方法和風格,在家具的整個制作過程中體現了多方面的綜合技藝:
— 造型設計 —
這是現代“蘇作家具”創新的第一道關鍵步驟。
傳統的方法是文人構思設計、工匠制作,在制作中再修整,使其達到設計要求。到了現代才有了專職的傳統家具設計師。
一般講,先畫出家具效果小樣圖,在確定造型后,設計師都會畫1:1的實樣圖或用其它廉價的材質做一件同樣大的模型,以修正設計的不足,然后開配料單、確定榫卯結構、加工步驟。
— 木工技藝 —
此為“蘇作家具”制作技藝的關鍵,這一技能的傳承多以父親或師傅口授技藝言傳身教為主。
▲木工打磨家具的工具
它包含木材干燥、開料、劃線、開榫、理線、組裝、打磨、等環節。
前兩道工序是關鍵,生產成本上耗料多少都在上反映,所以一般由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來完成,開榫現在大部分都是由機器完成,提高了生產效率。
▲木工制作技藝打磨
“蘇作家具”制作工藝在家具組裝前,對所有部件都得進行“理線”,對組裝完成的家具必須整體打磨。
— 雕刻技藝 —
好的雕刻是錦上添花,融于“蘇作家具”整體中,從而體現其完美的造型藝術。
雕刻主要包含刻和雕兩種工藝,刻有:淺刻、深刻;雕有:平底雕、深浮雕、拉空雕、立體雕及鑲嵌雕等。
在雕刻的圖案上,都采用吉祥紋樣,用吳語話來講是有“討口彩”的寓意深刻之文化內涵。
▲雕刻技藝拉空雕打胚
目前電腦程序雕刻進入了紅木家具行業,它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雕刻的人工,而且精細度大大高于手工雕,只是缺少了雕刻技藝的體現而少了生動的靈氣。
— 髹漆工藝 —
這是“蘇作家具”制作技藝的最后修飾,它包含了將近二十道工序:如打生坯、刮面漆、打磨、上色、縷砂皮、揩漆、修色等等。
▲髹漆工藝刮面漆
髹漆中最重要的是打磨,用各種粗細砂紙反復多次磨透、磨熟到沒木紋孔為止,再刮面漆多次,然后上生漆5-6次,送陰房涼干,這樣使家具色澤柔和,手感熟糯。
但是,現在有些人為減少成本而使用了現代油漆,髹漆工藝也減少了好多道,而漆工的打磨用具有的是手槍鉆夾一只有軟布的圓形拋光盤,在雕刻物件上來回的磨,這是紅木行業不該出現的情況。
四代傳承
蘇州紅木雕刻廠以父子、師徒相傳為傳承根基,以匠心之道打造文化傳承紐帶,歷經四代人的工藝文化積累,續寫了關于師者的傳奇華章。
其第一代蘇作制作技藝來自于清末時期的民間工匠大師,其精湛高超的制作技藝被當時的蘇州坊間所津津樂道,而后這一巧妙絕倫的手藝一直被傳承至今。
紅木廠成立之初,以清末、民國時期的紅木制作老藝人為骨干:
“紅木狀元”——吳麟昆(1895-1978)
“雕花趙”創始人——趙子康(1903-1978)
“漆藝大師”——陶文炳(1919-1984)
“木雕大師”——周福明(1910-1986)
“中國工藝美術家”——陸涵生(1905-1994)
這些老藝人后來大部分成為蘇州紅木雕刻廠第一代傳承人。
▲陸涵生先生(現已去世)
第二代傳承人趙鳳云,傳承于父親趙子康,在設計、繪畫領域有著獨特的風格與技巧,天賦橫溢,為之贊嘆。
歷經百年的磨礪與交接,現今蘇州紅木雕刻廠總設計師、第三代傳人許建平大師與許家千大師更是秉承并深造了其超群的蘇作制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傳人 | 許建平
2000年長春偽滿皇宮的復原項目讓許建平廣受贊譽,被稱贊:
一個人恢復了一座皇宮
▼
▲長春偽滿皇宮——家具陳設復原設計:許建平2002年
許家千先生師從陸涵生、趙子康、徐文達先生,四十年潛心研究“蘇作紅木家具”文化,在設計創作中通過當代的實踐形成自己的“蘇派新中式家具”風格。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傳人 | 許家千
▲蘇州得月樓——太監弄老店《中式裝修家具》設計:許家千2007年
▲泰安《電業局》——接待室裝修連家具項目設計:許家千
蘇作明式家具以獨特的藝術價值托起了蘇州紅木雕刻廠四代人的生命光芒,一生只為做一件事。
將一種古典手工藝深深的刻在骨子里,打磨著每一代人的生命,用生命之火延續著蘇作明式工藝的輝煌璀璨,在一磨一接中塑造姑蘇的人文風骨。
蘇州紅木雕刻廠歷經遒勁歲月
每一段時光下
都是工匠大師們偉岸的身影
將歲月重合
將文化恰連
匠心的傳承詩篇在不斷續寫
猶如浩瀚的星空
閃耀著文化的歷史印記
- END -
往期回顧
聲明:公眾號文章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搜集,由于網絡素材來源不明,除公眾號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授權。
【提示】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